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回复: 0

重读伯克希尔画布 — 巴菲特再研究

[复制链接]

178

主题

0

回帖

546

积分

积分
546
发表于 2021-6-1 15: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8年前,我们在证券时报上发表《巴菲特投资理念与中国股市实践》一文,对巴氏投资方法作出了我们自己的解读。8年后的今天,当价值投资在我国投资者心中开始占有一席之地时,我们认为有必要对价值投资的集大成者———巴菲特,进行一些再思考,以便对至今仍显朦胧不清但却不容忽略的部分作出讨论。
  淮南之橘?
  巴氏理念并不适应中国市场,这是中国股市悲观主义者始终坚持的一个观点。听起来很有道理,但经不起深入推敲。
     以下三个问题应可引起反思:
  1、逐一列举过去50年在美国本土发生或虽不在本土发生,但对美国经济有重大影响的政经事件。想一想你如果是当时的美国人,会怎样处理手中的现金和股票?
  2、在巴氏辉煌的背后,波克希尔股票曾有过5-6次的巨幅下跌,其中有两次跌幅达50%以上。如果你有幸挺过美国的历次重大事件,你能挺过这5-6次股票的巨幅下跌吗?
  3、巴菲特自己说过,是12项投资决策决定了他今天的地位。50年(1957-2006)对12只股票,平均4年选1只。中国股市真的不会有这样的机会?我们真的可以这样快(在股市才有16年历史时)的下结论吗?
  85%的费雪?
  现在似乎有不少的人坚持认为巴菲特是85%的费雪、15%的格兰厄姆,尽管巴菲特自己的看法恰恰相反。在“12项投资决策决定巴菲特今天成就”的背景下,这些见解似乎不无道理,但我们觉得事情没有这样简单。
  我们不妨再想一想巴菲特告诫投资者一生仅需关注的三个问题:1、买什么股票;2、以什么价格买股票;3、怎样买股票。其中哪一部分最能体现巴氏方法的思想核心?我们一直认为是第3点:怎样买股票。事实不是如此吗?波克希尔投资组合中的盖可保险、华盛顿邮报、可口可乐、首都/ABC、吉列、富国银行等,其最大贡献并不是源于“选股正确”,而是“长期持有”。而巴菲特“买入时从未考虑何时卖出”的思想,正是来自于其老师格兰厄姆“把股票投资当作是一项生意”的告诫。
  巴菲特自己没有说假话。
  巴菲特能不能复制?
  最近我们常听到的一句忠告是:巴菲特只有一个。我们对这一忠告的反思是:巴菲特投资背后的逻辑是否可以被理解和学习?若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有人说要复制巴菲特,又有什么可指责的呢?
  今天我们说要学习巴菲特,就如同50多年前巴菲特向他的老师学习一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为了让后来者少走一些弯路。有时,一个思想、一个方法、甚至是一句话,就可以给有缘之人指明前进的方向。当有人说要全面复制时,我们宁愿理解成他们是想更深入细致地掌握巴氏投资的思想、方法、策略与准则。这又有什么不好?
  我们的看法是,希望每一个认同价值投资的人,都能尽快加入“格兰厄姆-多德的超级投资者”阵营。因为“在许多人的罗盘上,格兰厄姆就是到达北极的唯一坐标。”
  如何快速掌握巴氏投资方法?
  我们的体会是,投资者记住下面16个字并能准确理解其中的含义,就会有一个好的开始。它们是:卓越企业、安全价格、集中持股、长期投资。     也许事情没有这样简单。为了加深读者的理解,我们把我们认为投资者必须牢记的三点巴氏告诫罗列如下:1、坚持看起来简单、愚笨的投资风格;2、在股票市场用屁股赚钱重于用头脑赚钱;3、盯住比赛,而不是记分牌。
  按照巴菲特在“伯克希尔画布”上绘出的路径,我们已在A股市场成功走过了许多个年头。我们还会继续把有关巴菲特的书摆于案头,有空或有问题时就再读一读。未来的投资道路怎么走,我们早就有了选择。希望能有更多的朋友与我们同行。
  转自:http://www.xici.net/b384960/d57443552.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价值投资商学院 Touzi.MBA

GMT+8, 2025-7-19 04:19 , Processed in 0.11403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