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5|回复: 0

巴菲特的人格魅力

[复制链接]

220

主题

5

回帖

690

积分

积分
690
发表于 2021-6-1 15: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有一位网友曾提到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他说:“什么样的人物就赚什么样的钱!”。我想这里面还应有这样一个意思--你要想赚多少钱或你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物,那么你首先要有一个想赚那么多钱或想要成为一个那样子人的想法!不是有句名言吗--“强者信念每跨众,伟人梦想总超群”。有志者创造了自己神奇般的未来,无志者则处处自我设限,没有伟大的愿望,就没有伟大的天才,他们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决心要做出伟大的事,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有无理想抱负是成功者与失败者的最大分界,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吗!
         那么当代(也许永远是)最成功的金融投资家巴菲特又做得怎么样呢?他在成功之前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
  巴菲特的合伙人投资公司是在1956成立于他的家乡奥马哈,当时的成员只有有限的7名,大家费了好大的劲才筹集了10500美元资金,巴菲特作为总合伙人,总共才投入了100美元,我们可以看到10500美元这是个多么小的数目,这么小的数目能干什么?能让这位将来纵横美国股坛的巴菲特有什么空间可以充分施展其才华?不用担心,对于巴菲特来讲这都不是问题,那么对于巴菲特来讲什么是问题呢?事实上,巴菲特此时所思所想却是一个很让人意外的问题,那么他在想什么呢?这一点连笔者也觉得很有意思,此时此刻的巴菲特却被一种看似古怪的忧虑困扰着,是什么困扰着他,他怕什么--“他是害怕到最后自己的企业变得过于庞大,从而金钱会将他的孩子们腐蚀了。”这简直就象是一个玩笑!如果此时有人说他古怪是不是不觉得过份呢?但在他的合伙人投资公司刚刚成立的当初,巴菲特的的确确是被这种忧虑困扰着。他在给他的一位叫杰里.奥兰斯朋友的信中说:“我很害怕到最后自己的企业变得过于庞大,从而金钱会将我的孩子们腐蚀了,目前这还没有成为一个问题,但是乐观地来看,它是会发生的,我想了半天也没有什么结果。我敢肯定自己的确不想留给孩子们大堆的金钱,除非等我老点,等我有时间看看这些孩子是否已经成材后再这样做。然而,留给他们多少钱,剩下的钱怎么办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让我大伤脑筋”。“让他大伤脑筋”--是不是此时有的朋友可能在暗暗微笑?一个企业在创业之初是多么的艰难!?有多少问题在等着人们去处理?又有多少难关在等着人们去跨跃?还有多少险境在等着人们去摆脱?人们哪能有那样的时间去想这类问题?可巴菲特却在为将来那没影的金钱在“大伤脑筋”,这该怎么让人去理解和解释呢?
        此时的巴菲特只有26岁,他也不过是有着中等的积蓄和并不稳定的收入,要是其他人对自己尚未挣到的百万财富有如此忧心的话,那么这个人会招到别人的讥笑是件很平常的事,但对巴菲特而言,这可不是在虚张声。他相信自己一定会很富有,这并不仅仅是一种显示成功的富有,而是富有得让人不知如何处理才好。他所担心的是如何花费他那还没见影的“金钱”以及如何摆脱那还没见影的“金钱”对他孩子们的腐蚀。朋友们,这是一个何等的愿望,何等的自信啊!?这里面有多少令人不可思意的地方?有多少令人不可理解的地方?但这就是巴菲特,这就是一个从没想过会失败的巴菲特!他的自信程度足以让任何人生畏。
       在巴菲特的业绩还只处于初等水平的时候,他这种令人敬畏的自信心正是激励他努力拼搏的动力,同时也是他赢得别人充分信任与有力支持的力量源泉。如果他不甘心只作一个奥马哈的平凡股票经纪人的话,他就需要资本,要有大量的资本。然而如果巴菲特要筹集资本,除了他那令人惊愕的自信以外,还有什么能使投资者信任他呢?还有什么能使投资者把自己用心血积攒起来的血汗钱交给那么一个年龄往往比自己小很多的年青人呢?要知道巴菲特没有作为独立操作者的辉煌业绩,他没有任何明文表达的东西可以说明他值得大家信任。而且他不仅仅要求能自由运用客户的资金,他还想绝对地控制它。他不希望任何人过问他在股票上所做的决策。从以上这些情况来看,已不是客户对巴菲特的什么信任问题,而是巴菲特对客户们的近乎于苛刻的要求了!然而现实的情况就是象巴菲特所希望的那样,客户们心甘情愿地任他所为。这一切都说明了什么?我们可以想像,如果不是巴菲特内心深处的强烈自信和清醒的规划而得到了公众的信任,那么还有什么能博得大家的信任呢?他的性格中一定具有那样一种鲜明的东西在鼓舞着引导着公众,如果不是人们从他的为人与个性当中看到了某些他们本身所没有的东西,看到了某些对未来的可求与希望,事情的发展就绝不会是那样一种结果。
        投身证券界的朋友,很少有不知道本杰明.格雷厄姆这个大名鼎鼎的证券分析大师,他与他的同事所撰写的>以及他独自撰写的>,这两本书曾经迷倒了数不清的证券投资者,巴菲特也不例外,特别是>这本书非常引人入胜,对巴菲特来讲就像找到了进入金融世界的天堂,它深深地吸引住了巴菲特,这令巴菲特欣喜若狂,然而,更令巴菲特兴奋不已的是给他讲授金融课的老师正是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的本杰明.格雷厄姆,这位尽管看上去总体而言很沉默,就是在自己家里也是让孩子们觉得拒人三尺的证券大师,对他的爱生巴菲特却有一种像父亲般的温暧,充满了疼爱之情。本杰明.格雷厄姆亲自和他谈话,教给巴菲特各种手段去探索市场中形形色色的可能性,并且所用的方法很适合巴菲特学习,使得巴菲特深得本杰明.格雷厄姆的真传,本杰明.格雷厄姆向巴菲特敞开了一扇进入金融世界的大门。按理巴菲特从此应该紧紧跟随恩师,师徒两个携手共创明天,前途似锦,那将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未来呀!可实际情况又是怎样呢?在巴菲特毕业后也的确为恩师工作了一段时间,他加入了本杰明.格雷厄姆的合伙人公司,巴菲特也在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为恩师工作。然而,在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在经过一些事情的磨合之后,本杰明.格雷厄姆身上的一些固有的缺憾性慢慢地表现了出来,我们知道讲解理论是一回事,实践理论又是一回事,在对一些具体实际事物的决策上巴菲特与他的恩师不时的发生了一些争吵,为此双方也曾变得有些不快。
  我们知道巴菲特做事决策向来是以实际情况来做出的,在他为本杰明.格雷厄姆的工作中就已显现出来,然而遗憾的是他的老师却往往从他的数学标准以及那些他认为可以看得见的数字去主观地推测从而做出那些至关重要的决定。这种决策方式内在本质上的不同,决定了巴菲特与本杰明.格雷厄姆最终将分道扬镳。
        有一件事,一个费城的经纪商以15美元的价格提供给巴菲特一种叫做家庭保护的名不见经传的保险股票。由于没有关于它的公开资料,因此没有办法对它进行估价。但这事难不倒巴菲特,他又拿出了他那凡事讲究实际的劲头,他去了那家公司所在的哈里斯堡州保险办公室,搜集到一些数据,这些数据足以说明家庭保护公司股票绝对是便宜的好货,当巴菲特兴致勃勃地把这些经他辛辛苦苦搞来的资料献到本杰明.格雷厄姆面前的时候,本杰明.格雷厄姆却不为所动,相反听了他的合伙人杰里.纽曼的意见而拒绝要它。这令巴菲特非常失望,但巴菲特自己买了一些,他可不想让自己的努力白费,一段时间以后,这个股票就上升到370美元一股。还有一次巴菲特发现位于马萨诸塞的新贝德福德联合铁道股票正以45美元的价位在交易,而每股单算现金值就达120美元,巴菲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运气,当他把自己发现的结果报告给他的恩师时,本杰明.格雷厄姆又一次让他失望了。然而,巴菲特就是巴菲特,他有自己独特的主见和判断,他不会因为他的老师不同意买进就错失良机,这么好的机会巴菲特怎么能放过,如上次一样,巴菲特自己又一次买进了一笔。巴菲特曾经告诉他自己的高尔夫球教练,他学到了许多东西,但同时也提到本杰明.格雷厄姆“坐在400万元资金上,努力想决定何时重返市场”这与巴菲特想象中开创他事业的方式大相径庭。
        我想如果稍有些理解力的人都会听得出,这是巴菲特在发泄对他老师的不满,因为他的老师令他有太多太多的失望。由于本杰明.格雷厄姆过于保守的态度,以及他喜欢凭借他的数学准则来主观的对公司进行分析,使他的合伙人公司痛失了许多大好的投资良机,这一点巴菲特看在眼里,心知肚明。但朋友们,问题并不在这里,问题是面对这样一位在美国证券市场上大名鼎鼎的分析大师本杰明.格雷厄姆,他的恩师,巴菲特将要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在面临具体问题的时候,会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对策,从上面的事例来看,巴菲特并没有因为他的老师的名望及厚爱而采取不加分析思考听之任之的态度,而是根据具体情况与他的老师针锋论理,据理力争,表现出了不屈的个性与对自我的绝对自信。这从他的建议没被本杰明.格雷厄姆采纳而自行买进股票上就已见倪端。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刚刚毕业的学生,在证券市场上没有多少经验和经历,没有什么名望和业绩,何来的斗志?何来的勇气?唯一的解释就是他对自我的绝对信任和自信!他相信自己的分析,他相信自己的判断,我们从他以后征战股市的记录来看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为,他相信没有任何人的分析能比他的更好,能比他的更有价值。
        巴菲特是当今世界上顶尖级大富豪,关于他的人格魅力及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这方面已有大量的报导和传说,笔者在此只想就他对子女的教育态度和影响作些简单记述。因为我觉得这方面更能体现巴菲特的人格魅力和高人之处。
         我们先来看看巴菲特是如何对待他的大儿子豪伊的。对豪伊来说,靠父亲养活比打仗还难。他曾开办了自己的掘土公司,可惜好景不长,公司很快就倒闭了。80年代初回到了家乡奥马哈,他从事房地产业务,但生活依然艰难。巴菲特知道豪伊真正感兴的是农场。在一段时间的自我“折磨”之后(用某位朋友的话说,因为这要让巴菲特动钱了),巴菲特提出了一个在他看来最慷慨的建议。他要买下个农场然后以标准的商业交易形式租给豪伊种,但豪伊必须把经营农场的部分收入交给巴菲特并承担税收。但事情没这么简单。巴菲特根据农场的潜力提出了封顶的价格。豪伊跑了上百个农场,但由于出价太低,只能被人嘲笑回来。他对买农场都绝望了,但巴菲特拒绝妥协。最后豪伊终于在内布拉斯加的蒂卡马哈买下一个农场,总算满足了巴菲特的要求。豪伊的农场里连电话都没有,每年春秋两季他就带着一家人开着拖拉机种玉米和大豆。但巴菲特是不会和他一起度过这些时光的,豪伊就曾哀怨地对别人说“我不可能让他到这儿来看看庄稼长得怎么样了。”6年里巴菲特只去了两次豪伊的农场。他对豪伊常说的话就是:“把租金拿来,可不要少了!!”在买农场事件过去很久以后,豪伊终于明白了他的父亲是在用农场教会他做点什么,豪伊明白了许多以前不懂的东西,从此以后豪伊对他的父亲更加尊敬更加佩服。
        巴菲特对儿子那么苛求,那么对他的小女儿苏茜会不会有所不同呢?苏茜在怀孕后想要个大点的厨房,以便孩子出生后再添张桌子。他订好了计划,估算了一下大概要花3万美元。苏茜知道父亲不会为她付钱的,于是她申请向父亲贷款,想能够利息从优,但巴菲特拒绝了,他说:“为什么不像别人那样去银行贷款呢?”当苏茜快生第二个孩子的时候,巴菲特的密友格雷厄姆夫人带着食物来看她,这时格雷厄姆夫人发现苏茜只有一个黑白小电视,她建议苏茜买个大点的彩色的,当苏茜说她买不起时,格雷厄姆夫人吓了一跳---这可是巴菲特的女儿!毕竟巴菲特自己有个大屏幕彩电。雷厄姆夫人立即给巴菲特打了个电话。这次巴菲特发了慈悲,总算给他的女儿苏茜买了个像样的电视。
        从上面巴菲特这样对待自己子女的行为来看,笔者认为他这样做有其深刻的背后原因。巨额的财富常常是家庭问题的源泉。中国的老话是:有钱人家多败子。家庭的财富常使子女失去上进的追求。这些富家子弟们会想,我为什么要学一技之长?一技之长能赚多少钱?我现在不是很好吗?结果是有钱人家的子女失去了生活的追求,成为漫无目的的纨绔子弟。自己没有赚钱的本事,眼睛就盯着家里那几个子,到一定时候,为家产兄弟反目,父子失和。这类“豪门恩怨”比比皆是。贫穷的家庭,相濡以沫。一旦有了几个钱,大家开始讲享受,开始问你应该为我做什么而不是寻思我能为你做什么!可以想像这样的家庭迟早会崩溃。这正所谓共患难易,共享乐难。因此说,精明的巴菲特看来对此早已是明察秋毫,他不会容忍“豪门恩怨”这样的事发生在他的身上,也不会让他的子女出现离开他就不能立足社会这样的事情。由此看来,巴菲特在对待子女问题上比起其他富豪们也同样具有先见之明及独到之处,他的人格魅力真是无处不有,无处不在,他的身上有太多人们需要学习的东西,借荐的东西。朋友们,今天我们要从巴菲特身上学习什么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信各位对此会有一个满意而正确的结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价值投资商学院 Touzi.MBA

GMT+8, 2025-7-19 04:07 , Processed in 0.12229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