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自Value杂志
作者 孙涤
54岁的比尔.盖茨和他84岁的父亲老盖茨先生近来时常一起露面接受媒体采访,他们是世界上最大的慈善公益基金的联席主席,其实老盖茨打1998年从自己的律师事务所退休后一直在替儿子打理基金会,前几年甚至是基金会唯一的人员。老先生今年4月曾出了一本小盖茨的成长经历以及家庭是怎样栽培他的书,颇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评。小盖茨推崇父亲是自己的最佳导师,无论在人生智慧、敬业精神、鼓励支持等各个方面。
估计这本值得一读的书的中译本很快就会出来,所以在这里只略微提一下。比尔自幼好学、好动、好胜、好自作主张。盖茨夫妇在学习上尽量满足他,买书的钱绝不吝啬;他们鼓励孩子多进行户外和团体活动,常和邻人同学玩在一起。比尔十一二岁时就显示强烈的独立倾向,父母也曾忧虑。但心理辅导医生的建议是,比尔在自立的问题上是不会妥协的。盖茨夫妇很快就接受了这个结论,在对比尔的教育上也作了调整,他们把“缰绳”放得松松的,尽量不强行干预。这扩增了小盖茨日后的发展空间,使他能够在由自己选定的路径上自由发挥天赋和热忱。
当媒体问到除父亲之外还从谁那里得到过有价值的建议时,小盖茨总会提到79岁的巴菲特,两人是忘年交。比尔认为巴菲特的非凡之处在于他能把复杂的事物简约化,并能牢牢抓紧基本要素,作为自己决策的基础。他从巴菲特身上学到的还有善解人意及与人和睦相处的本事,特别是怎样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甚至不得不拒绝他人的要求时,做到得体圆通,不伤害对方。巴菲特的这两个穿透力,对他成功投资的贡献并不下于其从格雷厄姆那里学到的价值投资的理念和技巧。
巴菲特在回顾格雷厄姆给自己的建议时,真正体现出他的确得到了老师的真髓。格雷厄姆多次教导巴菲特说,你的对错,并不是因为别人是否赞同你,“你之所以做对了事,是因为你依据的事实无误,而你的推理过程是正确的。”
巴菲特说:“我十分敬重格雷厄姆,多年来,他给了我许多重要的建议。然而,每当我回想起他对我说过的话,最先想起的却是他的一个差劲的建议。”巴菲特1951年从哥伦比亚大学的商学院毕业时还不满21岁,那时他刚修完格雷厄姆的课程,决心投身证券行业。便兴冲冲地要求给格雷厄姆打工,表示即使白干也可以。格雷厄姆不但没答应,反而给他一个很糟糕的建议,认为他从事证券业的时机并不成熟。格雷厄姆对巴菲特说,“你会做得很好,可现在入行还不是时机。”事实上,美国无论是经济还是股市就在那时候开始了持续十年的强劲上升,是数十年来未曾有过的大牛市行情。
巴菲特无奈,只得回到家乡奥马哈自己干,他积极实践了格雷厄姆的投资方法和理念,注重“安全边际”,怎样“利用市场先生,而不是被他利用”等等。其间巴菲特始终没有打消加盟格雷厄姆的念头,并不断向他请教。1954年巴菲特终于收到了格雷厄姆的邀请,到纽约去一起共事,他学到了更多。1956年格雷厄姆从纽约移居洛杉矶,分手时巴菲特已经积累了15万美元,这第一桶金相当现在的300万美元以上。这个坚实的根基帮助巴菲特起飞,成为有史以来最成功的股票投资家,直至现在的600多亿财富。
巴菲特继2006年宣布捐赠370亿美元给盖茨的基金会后,近两年来也加强了他个人的公益活动,其中的一项是传授他的理财经验和价值观,通过讲课和电视网络媒体的传送。这些都符合他的人生追求——让世界通过他变得更美好、更合理。
据统计,从2007年7月起,巴菲特仅在美国电视频道CNBC就做了近百次节目。此外,他每年还在公司总部所在地奥马哈为世界各地来的商科学生讲课研讨15次左右,每次在4个小时以上,包括问答和切磋。
我的一位好友老杜的儿子就读新加坡大学的MBA课程时,就被选中参加奥马哈研修班的课程。我问小杜的感受如何,他说非常精彩,收益极大。研修后,巴菲特又在当地著名的牛排馆(每年股东大会的餐馆)招待学生餐叙,并和每个学生分别留影。同花费了数百万美元才拍得同“股神进餐”特许权的段永平、赵丹阳等相比,谁学到更多?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想,如果能把巴菲特的电视节目——我在洛杉矶的电视频道上经常看到并很受启发——引进到中国,大众收看之后,都能获得段、赵的待遇,免费享用顶级的知性大餐,岂不更美?
巴菲特的股经,在世界各处都备受关注,上自美国总统奥巴马,下至各国中小散户,全都会屏息聆听他的股经。巴菲特说,若是因为担忧股市行情,令你到深夜还睡不着觉的话,那就不如撤资为上。
要学巴菲特,可不容易,除了他的禀赋、勤勉、练历、个性,以及机运和其他环境因素外,巴菲特本人的谦谨也是一个主要的“障碍”。他和罗杰斯之类的大嘴巴,或是充斥市井的蒙古大夫,真有天壤之别。上述他的警句,追本溯源,还可能是从前辈投资大师巴鲁克那里借用来的。巴鲁克在投机场上身经百战而能斩获极丰,总结他之所以能够全身而退的经验时,他常用这句话来告诫人们。巴菲特也不止一次地劝说,投资证券不可赔上身家性命,不得用杠杆,不得靠透支借贷去搏,失眠、失去精神自由划不来,更别说失去身体的健康和自由了。
不过,他的正式传记作者(Ms. Schroeder of “The Snowball”)说,要发掘巴菲特的智慧,对于我们这些粉丝,有如披沙沥金。这里一句评议,那里一段摘引,老头的教诲就像是在滴“眼药水”,一点一点的,然而你干渴的眼睛却会因此看得清晰一点。也许是因为老人年届八十,想要给后世留下一份完整的记忆吧,近年来开始在课堂上、在电视中有系统地讲授他的理念。这就是为什么我主张引进他的节目的理由,那实在是太有价值了。而眼下的投资大众每天在罗杰斯和江湖郎中的轰炸和糊弄下,脑瓜很有可能已经变成了一群野牛反复践踏下的烂泥地!
在向股东们解释公司的业绩和策略时,巴菲特不止一次地说过,他希望公司能够(实际也做到了)在牛市里表现中上,但在熊市里却要大大胜出。事实上,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卓越业绩得益于熊市者居多。换句话说,巴菲特的本事主要展现在市况糟糕、大众畏惧的时候。他主张在市场博弈里必须和市场先生联手,要诀是反其道而行之,在大众贪婪时后退;在大众恐慌时进取。去年以来全球经历了最大的熊市,人们无不慑服于股灾,如同遭到冰冻一般,巴菲特的本色又是如何呢?
……
(全文约4,500字,请参见《Value》杂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