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3|回复: 0

我和巴菲特的2000小时——施罗德访谈

[复制链接]

178

主题

0

回帖

546

积分

积分
546
发表于 2021-6-1 15: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施罗德:你好!(14: 39)
  和讯网:《滚雪球》是惟一一本获得巴菲特授权的传记,我们之前在网上征求过一些读者的信息,很多女性认为这是一本很有趣的书,但是有一些男性却认为这本书对巴菲特的投资策略讲解的很少,不能够使他们获得有关投资方面的知识和信息。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14: 40)
  施罗德:美国的《华盛顿邮报》把这本书称之为资本主义的圣经或者是资本主义的教科书。我想大家可以把这本书作为一个教科书,因为投资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并且需要研究和付出努力。很多很短小的书写如何成为亿万富翁,但是大家可以想想,如果一个人看很短的怎么操作股票的书就可以致富的话,那么世间的富人会很多的。(14: 42)
  施罗德:巴菲特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的人生中经历了成功和失败。他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很早研究投资的问题,他在年轻的时候就养成了非常好的习惯。作为他的传记作者应该把他的人生强项、弱点、成功之处和失败之处都反映出来。因此,作为读者无论得到的答案是深刻还是肤浅的,应该能够从中获得裨益。(14: 42)
  和讯网:据我们所知,您认识巴菲特先生已经十年已久了。我们很想知道为什么是你获得了唯一的授权写这本传记,而为什么不是别的畅销书作家或者是别的分析师?能否给我们回顾一下您和巴菲特先生的友谊。(14: 43)
  施罗德:我是在1998年首次与巴菲特相识的,当时我在一家名叫潘玮波(音)的金融公司工作,后来这家公司被瑞士的瑞盈集团收购了。在我收购的保险公司中有一家保险公司是被巴菲特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收购了。事实上分析这家公司的分析师有一大堆,但是我是唯一一个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决定对这家保险公司收购之后我继续进行了跟踪,而其他分析师都放弃了。后来我带了一群投资者前往奥马哈与巴菲特见面,这是巴菲特首次与投资者见面,当时他就认定我是唯一一个这样做的分析师,我也是唯一一个受到了他关注的分析师。因此,从那之后的五年,我一直与巴菲特保持了密切的联系,一直保持了密切的交谈。(14: 52)
  施罗德:我获得这样的机会的原因,第一,是我态度比较主动。我是唯一一个这样做的分析师。他也说过,他很喜欢我的写作方式。巴菲特本人曾经考虑过想写一本书,但是后来他不想写了,而我成为了写他的传记的人选,因为写他的传记的人是需要有一整套技能的结合。首先写书的人要了解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第二,写书的人要对保险有了解,因为伯克希尔.哈撒韦有50%的业务和保险有关系。第三,这个人应该了解投资,同时要了解巴菲特的投资。第四,这个人应该是熟悉巴菲特的人,并且写作风格也应该是巴菲特所欣赏的。(14: 52)
  施罗德:我有读过工商管理硕士,也有文学方面的背景。其他的作家也许很优秀,但是他们没有商业方面的背景和华尔街打交道的背景,因此我成为了写这巴菲特传记的几何体,因此我成为了这个传记的作者。(14: 53)
  和讯网:这样看来,您作为这本传记的作者是再合适不过了,当然这和您之前的职业经历也是分不开的。(14: 53)
  和讯网:我们知道您为了写这本书花费了整整五年的时间,并且辞去了在摩根士丹利董事总经理的职位,而当时正是全球经济和美国股市的历史高点,当时您在做这个决定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写这本书的机会成本的问题?当时是否也冒了一定的风险?(14: 53)
  施罗德:当我开始决定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就知道无论拿到什么样的报酬肯定没有我自己在华尔街挣的多。并且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还有一位经纪人,这位经纪人和我合作了多年,我获得的收入还要和他进行切割。(14: 56)
  施罗德:但是这并不重要,写这本书的人是唯一的机会,和巴菲特共进午餐的资格都要进行拍卖,拍卖的收入捐献给了慈善事业。这几年中有出过25万美元。在过去的五年中,我和巴菲特进行了长达2000个小时的交谈,谈论了投资的问题,人生的问题,我有机会查阅他的档案,采访他的家人和朋友,可以说我所获得的这些机会是任何数量的金钱都比不上的。因此,无论我写这本书最终获得的报酬是多少,这对我来说都是一个宝贵的机会。(15: 02)
  施罗德:而且我认为,巴菲特的传记肯定需要有人来写,这个机会落在我的头上,是非常重要的。(15: 02)
  和讯网:2000个小时和巴菲特独自相处,确实是非常好的机会,也可以更好的了解巴菲特先生。巴菲特有一些奇怪的地方,据说他不用电脑,他大把的捐钱给慈善机构,但是对自己的家人和孩子却很吝啬,你怎么看待这些现象呢?(15: 03)
  施罗德:在我写这本书的时候,我最想探究的一件事情就是要探讨巴菲特身上的矛盾之处,在他身上确实有很多明显存在矛盾的地方。(15: 03)
  施罗德:公共场合巴菲特是一个很外向的人,但是在私下里他是一个内向的人。在电视上他似乎无所不知,但是在私下里他是很依赖于别人的。第二,他对远方的人,不认识的人,全人类是慷慨的,但是对他的家人是吝啬的。有一个术语称之为,“望远镜慈善家”。(15: 03)
  施罗德:巴菲特身上存在了很多的矛盾之处,这也是我认为他最有意思的地方,因此在我的书中有很多地方在探讨如何这么多明显存在矛盾的东西存在于一个人的身上,这是一个真实的人,也是一个实在的人,集了许多矛盾在一身的人。(15: 03)
  和讯网:巴菲特在中国广为流传的是他的价值投资理论,但是巴菲特今年在他的股东投资大会上也承认自己犯了错误,比如在不恰当的时机购买了石油的股票,另外在去年呼吁大家去华尔街抄底,他自己也买了一些金融的股份,他这种错误是因为投资理念的错误还是别的什么原因?(15: 04)
  施罗德:巴菲特最近承认了自己的一些错误,他认为自己一些具体决策的错误是属于判断失误,并不是其价值投资理念的失败,每一个错误都是有各自具体原因的。(15: 08)
  施罗德:但有意思的是,大家可以从我的书对巴菲特整个职业生涯的介绍中看到,他在年轻时就开始犯错误了,错误之一就是他曾经卖空一只股票因为认为其会下跌,准备等下跌之后想再买回来,但事实上并没有发生这样的事情。他犯错误是一个接一个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做出正确决策的数量大于错误决策的数量,并且他犯错误的严重程度是有限的,他绝对不会让自己的亏损达到自己承受不了的地步,并且他不允许自己为一项投资付出昂贵的费用而给自身造成特别大的伤害。因此,归根结底他每年带给投资者的收益率达到了20%以上,对他的职业生涯应该整个来判断,而不是具体某个决策来判断。(15: 08)
  施罗德:很有意思的是巴菲特公开承认自己犯错误和讨论自己犯错误,引起了大家对他的关注和讨论,而据我所知,在美国没有几个投资经理会愿意公开讨论自己的错误,因此他们没有得到人们的关注。(15: 08)
  和讯网:巴菲特在中国被称之为“股神”,有一大批知名的投资者称自己为巴菲特的信徒,但是这一批忠实的追随者在2008年股灾中却受到了嘲笑,甚至有一些个别私募基金经理还受到了人身攻击,仅仅是因为他长期持有某一只股票而不被理解。(15: 08)
  和讯网:我们知道价格有时候会偏离投资价值,您觉得投资者应该如何使用巴菲特投资的精髓?(15: 09)
  施罗德:这涉及到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这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以下多个问题。这些问题既有美中两国存在的共性问题,也有中国独特的问题。(15: 16)
  施罗德:首先说美中两国共性的问题,在美国也有很多巴菲特的追随者,他们也在股灾中受损了。这部分人分两种情况,一部分认为自己是在追随巴菲特价值投资理念,但是实际上没有。第二部分人是真的落实了巴菲特价值投资理念,但是这样做是需要耐心的,他们的耐心够不够也是一个问题。(15: 16)
  施罗德:巴菲特曾经说过,投资的风险实际上是你持有该投资期限的一个函数,如果你明天必须要把投资的股票卖出去,那么股票的波动对你影响很大,但如果你是几年之后才需要卖出股票,那么短期的波动对你没有什么影响。基金经理绩效考核是由短期进行的,所以波动对他们的影响是很大的。(15: 16)
  施罗德:中国的问题更复杂一些,中国企业的历史都很短,纽约证券市场上有一个好处,上市公司都必须拿出利润来,这样很容易判断该公司是否有效益,其经营是否有可持续性。但中国大部分的企业都很年轻,因此适用价值投资理念更困难。在新兴市场进行投资时大家必须要把这一点考虑进去,其波动性是很大的。(15: 16)
  施罗德:但是有两点比较容易做到。第一,应当保证您每次投资的数量不应当超过你可以承受损失的数量,因为你是可能犯错误的,这要求你不要把一项投资中包含了很多类别的资产。第二,长期拥有的期限。总的来说,发展中国家增长速度将高于发达国家的增长速度,总的要从长远获得收益,投资者必须要有耐心。(15: 17)
  施罗德:1999年互联网泡沫时期,巴菲特的表现是比较差的,他因此也遭到了批评,被讽刺为是一只“猴子”。当时大家对他的冷嘲热讽也是比较残酷的,但是别人的冷嘲热讽并没有改变他的风格,他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投资风格,我想这也是他带给大家的经验。(15: 17)
  和讯网:您在和巴菲特先生相处的2000多个小时中,有没有印象他提到过中国的资本市场,他提出过什么建议吗?因为我们也知道,巴菲特一直是比较看好中国资本市场的。(15: 17)
  施罗德:我与巴菲特的交流中,我们曾经数次谈到中国,议题包括中国的经济,中国的资本市场和世界的未来。他曾经说过,中国将是决定世界经济未来增长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自我认识巴菲特以来,他就对中国很感兴趣,也对在中国投资很感兴趣,事实上他已经在中国投资过。(15: 18)
  施罗德:关于中国的资本市场,巴菲特关心的问题有中国资本市场监管程度如何,到目前为止中国资本市场监管程度的进展还是给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中国企业规模有多大,因为企业规模的大小是与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做出投资决策是有关系的。还有中国企业的类型。因为巴菲特要研究哪些中国企业的类型与他的投资理念和投资风格是匹配的,巴菲特对科技类企业不太感兴趣,而对能源类企业很感兴趣。在巴菲特年轻的时候,他对小企业的股票很关注,对小企业的状况进行了仔仔细细的调研,甚至与相应企业管理层进行了会晤,到他们的仓库看一看,看他们生产什么样的产品,因此他对小企业的理解远大于其他人,其他人对小企业不是那么的关注,所以巴菲特即使对那些经营时间很短的企业也能够挖掘到投资机会。(15: 18)
  施罗德:现在中国就有这样的机会,因为中国有很多新兴的企业,而在美国这样的机会不多了,因为美国这些企业都很成熟,要找到这样的机会也是不容易的。(15: 18)
  和讯网:巴菲特的神话是不是美国经济的神话,一旦美国经济出现了问题,比如1999年高科技泡沫破灭的时候,包括现在,巴菲特的一些投资选择也会出现问题,巴菲特也将走下神坛,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15: 18)
  施罗德:确实是,当美国经济很差的时候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业绩也是很差的,但现在全球经济和美国经济都是联系在一起的,去年全球经济都跟随美国受到了影响,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有四个不同组成部分,有些业务是和美国有关系的,有些和美国没有关系,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持有的股票有的是全球性公司的,总部设在美国,但是主要来源不一定来自于美国,例如可口可乐公司,大部分的收入可能也是来自美国之外,因此这部分的业务不受美国经济的影响。还有一部分是伯克希尔.哈撒韦保险业务,其中电力业务受到这次影响不大。另外一部分的业务是与家居、珠宝、私人飞机等有关的业务,这部分受到的影响是很大的,特别是奢侈品,包括珠宝等等,这部分是属于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受损失比较严重的业务。(15: 23)
  施罗德:在整体经济处在低迷情况下,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这样有多元化业务的公司肯定是会受到影响的,因为单个企业在整个经济中无法做到独善其身。(15: 24)
  和讯网:以您个人工作经验,以您对巴菲特投资理念的理解,您认为在现在的市场情况下,有哪些市场还存在投资机会?未来大宗商品的投资机会会怎样?(15: 24)
  施罗德:我发表的完全是个人的意见,并不代表巴菲特的意见,巴菲特只能是自己来表态。(15: 29)
  施罗德:在过去几个月中,全球主要的市场都发生了很大的、重要的事件,自年初以来中国市场上涨将近50%,因此对于在中国市场投资我认为需要耐心,要等待,长远来看我认为在中国投资是有机会的,但是目前是需要等待的。(15: 29)
  施罗德:美国现在不是买入的时候,如果几个月前你买,说明你买对了,但是现在不是买入的时候。我认识的许多人,他们现在在大举买入大宗商品,我理解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是想防范通胀,他们对美元不放心。但是我认为总的来说持有股票比持有大宗商品更有价值,因为你购买股票所代表的公司将来会盈利,会带来利润,而买入大宗商品更多意义上是一种投机,并且大宗商品的价格往往会超调,当通货膨胀率停止上升的时候一直暴涨的大宗商品就会突然暴跌,因此投资大宗商品对时间上的把握很难做到。对于那些下了很大赌注在黄金和大宗商品上的做法,我本人不会那样做。我认为更好的是在全球多元化的基础上持有股票,选择那些近期上涨不多的市场,目前的情况下,中国、欧元区和美国的股市都要在回调之后才值得介入。(15: 29)
  和讯网:接下来我们来提问一些合作媒体的问题。(15: 33)
  《东方早报》:从摩根士丹利的董事总经理,到巴菲特传记的作者,您对巴菲特的看法有什么变化?巴菲特又对您本人产生了哪些影响?(15: 33)
  施罗德:我是在2003年开始创作这本传记的,六个月之后巴菲特的夫人苏珊被诊断出患有口腔癌,后来她去世了,并且在这段时间巴菲特有数个朋友去世,这些亲友的离去是导致巴菲特发生人生最重大变化的时期,在这段时间他对金钱的关注下降了。巴菲特在人生中和朋友一直是比较亲近的,但是从这段时间开始他和自己家人的亲近程度比以前增加了,他对自己的家人和孩子也是更慷慨了,尽管没有像对全人类那样的慷慨,工作在他人生中的重要性下降了。(15: 35)
  施罗德:关于这段经历对我产生的影响,过去我在华尔街工作的节奏是很快的,不怎么思考人生长远的事情,每天关注的都是短期的消息,来自新闻通讯社最新的消息,来自股市的变动,这次写作的工作让我更加关注长期的事情,因为我写作的对象是有着70多年的人生经历的一位老人,这促使我思考这样一位老人几十年的人生意义何在?人生中什么是最重要的?我认为人际关系,价值观和性格、品格是最重要的,这导致了我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不再只关注眼前发生了什么事情,更关注长期发生的事情,例如价值观,人的关系和人的性格等等。(15: 35)
  《云南信息报》:您认为华尔街金融文化中最好的地方和最大的缺陷是什么?是什么让巴菲特先生一直不愿意融入华尔街?(15: 35)
  施罗德:巴菲特一直是在批评华尔街的,主要是他认为华尔街企业薪酬、激励机制和客户利益是不一致的,即华尔街的那些人所做的事情获得的收入并没有给客户带来利润,无论是投资银行家和股票经纪人,他们拿钱做事情但是并没有为客户利益进行推进,而有意思的是,这次金融危机证明了他们所做的事情也没有为自己挣钱,这是巴菲特一直批评的事情。(15: 40)
  施罗德:巴菲特也一直在批评华尔街人士的薪酬过多,巴菲特本人不主张这种高薪酬文化,他本人收入每年只有10万美元,当然他这么富有也不需要拿太多的钱,不过他所在公司的管理层收入也不是那么多。从根本上来讲,巴菲特就是不主张高薪的一个人,这也是他所批评的华尔街高薪文化。(15: 40)
  施罗德:巴菲特有几次在华尔街的投资,比如说曾经对所罗门兄弟的投资,最近也是买入了高盛的股票,巴菲特对华尔街是有意见的,但是当有钱可赚的时候,也不排除他投资华尔街。(15: 40)
  《山西商报》:《滚雪球》在我报进行连载之后,读者非常喜欢,反响很热烈。您觉得这本书对于内地投资者来说能够当作投资圣经来读吗?会不会有一些实际的投资建议?(15: 40)
  施罗德:我还没有足够的勇气说我这本书达到了那种程度,但是我写这本书的目标就是让这本书的内容足够全面,足以让读者能够了解关于投资的各个方面的事情。(15: 43)
  施罗德:巴菲特成功的秘诀其实很简单,简单,但是短期做起来容易,长期做起来是很难的,长期要坚持这样的投资理念需要毅力。我想,对于中国投资者来说,大家可以看巴菲特是如何运用自己的投资规则,包括投资的对象从小企业到大企业,创业企业,巴菲特从来没有对科技企业进行投资,在不同行业巴菲特是如何运用自己投资理念的。(15: 43)
  施罗德:我想,从投资理念的精髓来说,一个国家到另外一个国家并没有不同之处,关键在于坚持。基本原理是,你如果想投资一家企业,必须要了解到这个企业是好的还是坏的,这个企业带来的利润能否让投资者进行分享,你是否有机会成为这个企业的企业主。(15: 43)
  重庆晨报:重庆市是中国四个直辖市之一,是中国西部的金融中心。他们的问题比较尖锐。他们的第一个问题是,巴菲特有句名言,“如果你不愿意持有一只股票十年,请不要拥有它一分钟”,为何巴菲特只是持有中石油H股4年时间就卖掉了它?(15: 44)
  施罗德: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从中石油的股票出售行为中获得了几十亿美元的收入,卖出是因为持有中石油股份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东之间产生了争议,因为部分股东认为中石油这家公司与苏丹达尔富尔发生的战争和种族灭绝有牵连。但是巴菲特自己说他售出中石油股份不是因为其他股东的抗议,他也并不认为中石油对苏丹达尔富尔是有责任的,但是他希望股东之间和谐,不希望股东冲突,他希望其他股东对他是尊敬的,而且他持有中石油这么长时间的股票也让他赚钱,因此为了实现股东之间的和谐,在那个时间把中石油的股份卖出去也是可以的。(15: 47)
  施罗德:总的来说,巴菲特的习惯是持有一家公司的股票多年。上述的解释是我个人意见,并不是巴菲特的表态。(15: 47)
  重庆晨报:去年九月,巴菲特注资18亿美元购买比亚迪股份增发的2.25亿股H股,占股权10%。半年多时间比亚迪股份已经由当时的8.4港元上涨至目前的25.6元,涨幅达200%,巴菲特会做价值投资波段,卖掉比亚迪股份吗?(15: 48)
  施罗德:我个人觉得巴菲特不会卖出,因为这不是他典型的方式,对于他喜欢的公司他不会轻易出售,我这样说并不是说他出售中石油是因为他不喜欢中石油。(15: 50)
  施罗德:在巴菲特的公司中,他有一个重要的合作伙伴芒格,芒格对像比亚迪这样的新能源行业是很感兴趣的,这个投资创意也是芒格首先提出的,他力主入主比亚迪,上次我们的股东大会上也有来自比亚迪的人士出席了,并且试开了这种车,车可以开得很快,甚至把我们一些人吓住了,这表明这种汽车是很成功的,我想巴菲特是会坚持持有下去的。(15: 50)
  西部商报:您在和巴菲特的接触中,感觉他是怎样的一位父亲,怎样的丈夫,怎样的决策者和怎样的合作者?(15: 50)
  施罗德:我认为巴菲特作为一个决策者和商业伙伴要比他作为一个丈夫和父亲更为成功,正如我在《滚雪球》中所提到的那样,他之所以在商业上取得了成功,是因为他在投资和商业领域投入了非凡的关注,这使得他成为一个伟大的决策者,成为了一位对于投资者来说的伟大的合伙人,因为他投入了这么大的精力放在这些事情上,所以付出的代价是他的家人遭到了忽视。特别是在他年轻的时候,及他的子女成长过程被他忽视了。(15: 56)
  施罗德:我想希望读者了解到,巴菲特是在家庭方面做出了很大牺牲的情况下取得了事业的成功,在他人生早期陪伴自己孩子的时间是不多的,因此他的夫人感到过孤独,觉得自己被忽视了。1977年他的夫人与他分居,搬到旧金山居住,他们分居了30年,但是他们一直保持了婚姻的状态。巴菲特的婚姻关系是非常规的,他的夫人安排了自己的一位朋友(女性)与巴菲特共同生活,这三个人的婚姻一直持续了下来。我刚开始一直对此表示了怀疑态度,我认为巴菲特和他的夫人维持表面的婚姻是没有意义的,只是给外界看看而已,但是事实上我后来和巴菲特在一起时,我了解到巴菲特每天都给夫人苏珊打电话,从情感上巴菲特对他的夫人非常依赖,甚至达到了崇拜的地步,因此可以说巴菲特的婚姻关系是非常不同寻常的,尽管他与自己的夫人不住在一起,但是他们的一生还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15: 56)
  和讯网:您觉得巴菲特的成功经历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是否可以被复制?(15: 56)
  施罗德:我觉得再出现一个巴菲特是不大可能了,光靠效仿巴菲特,再重新呈现巴菲特的成功经历不大可能了。但是我觉得伟人之所以伟大之处都是靠自己的方式成功的,就目前的经济环境而言,我觉得目前对那些有雄心壮志的投资者来说提供了一个多年未有的有利的机遇。尽管大家想成为下一个巴菲特可能有点好高骛远,但是成为一个比较成功的投资者,把握好目前的机遇确实是一个难得的时机。(15: 58)
  施罗德:我认为大家都应该成为一个有抱负的人,巴菲特当年也是一样,他刚开始创业的时候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世界上最富有或者是第二富有的人。(15: 59)
  《卓越理财》杂志:巴菲特有没有提到过,他人生中的遗憾是什么?(15: 59)
  施罗德: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巴菲特自己说过,他人生中没有遗憾,如果重来的话,他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有不同之处。(16: 02)
  施罗德:我想他的意思是,如果你总在想过去某一时刻你想怎样改变,或者怎么做的话,可能会导致你一生一事无成,巴菲特是有点认命的人,他把关注点放在未来而不是过去,但是与此同时,他也承认他忽视自己的家庭和婚姻是自己犯下的最大的错误,而且他认为当初如果自己的行为有所改变,他能够阻止自己的夫人与他分居前往旧金山,我想这可能是他人生最大的遗憾。(16: 02)
  施罗德:除此之外,我想补充一点,巴菲特就是巴菲特,他强烈的性格是业已形成的性格,只有在他失去了自己的亲戚和朋友之后,才让他做出了后来的改变。(16: 02)
  《卓越理财》杂志:投资和人生有什么关联的地方?做人和做投资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16: 02)
  施罗德:如果你按照巴菲特那样来投资的话,投资和人生之间是存在关系的,因为按照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要求,你必须要研究一个企业核心所在,这个企业到底有多少的价值,而不是关注这个企业的表面现象,而不是关注企业对外宣称的自己是什么样的,而是自己要亲自搞清楚这个企业的精髓和核心所在,因此你要了解相应企业管理层的心理,他们的品格,他们是否是诚实的人,有干劲的人,是否是聪明的人。因此,作为一个价值投资者,你必须对相应的公司和相应公司的管理人研究,了解和认清真实的情况。从这个意义来讲,投资和人生是有关系的。(16: 03)
  《青岛财经日报》:为什么巴菲特投资更倾向于并购等产业类的投资,而不是股票市场的二级投资?(16: 03)
  施罗德:巴菲特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收购企业的,在一开始他就出现了这样的倾向,因为他觉得只有控制一家企业才能直接对该企业的管理进行直接的指挥,并且可以决定该企业的资本使用方式。巴菲特的合作伙伴芒格曾经说过,巴菲特习惯于把一家企业的现金掏空,同时又要提高这家企业的价格。只有你拥有一家企业才能这样做,作为一个持有股票的被动的投资者你是没有这样的权利的。当然巴菲特也不排斥买入股票,当他看到有非常廉价的机会时,也是会买入股票的。(16: 09)
  和讯网:《三湘都市报》的这个问题更多是把您当成一位分析师,而不是一位传记作者。(16: 09)
  《三湘都市报》:我们所在的湖南省是毛泽东的故乡,在改革开放30年里在中国经济的排名中处在中游水平,现在我们的机械装备业、有色金属、动漫产业呈现出比较优势。您对我们省的发展有没有什么样的建议?(16: 09)
  施罗德:我认为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要做长久的研究,有许多其他的专家应该是更有能力为这个问题提出更好的答案。(16: 10)
  施罗德:但是听起来这个省做的事情是正确的,其生产的产品是有销路的,是消费者愿意购买的产品。我的总的建议是继续做你们现在正在做的事情。(16: 10)
  和讯网:最后两个问题来自《潇湘晨报》。(16: 10)
  《潇湘晨报》:之前您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说过,巴菲特在最初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是很喜欢这本书的,但是在书出版之后你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有点尴尬,您对此是否感到遗憾?(16: 11)
  施罗德:在我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巴菲特就跟我说过,爱丽斯如果关于我人生中的某一个事件你的说法和您听到的另外一个说法有不同的,应该选择对我吹捧程度比较低的那个版本。写书5年以来,对这本书的编辑和控制权完全掌握在我的手中,当时我们是有共识的,无论我怎么写他不会进行干预,并且关于这本书出版的财务安排巴菲特是不参与的,完全是我和出版商之间的关系,这本书完全是反映了我对他的观点,他一开始是同意这样一点的,他也想实现让巴菲特作为一个公众人物的一面和私下里个人之间的一种和解,他允许我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允许我想采访谁就采访谁。(16: 20)
  施罗德:后来当他看到这本传记的时候,有一部分的内容他是不舒服的,包括其中1977年苏珊是如何离开他和他分居的,因为他们两个人分居之后双方各自都有新的感情伙伴,这一点很多人是知道的,以前也曾经有人写过这个问题,但是无论如何,巴菲特对我这一部分的内容是感到不太舒服的。因此,当这本书刚出版的时候,我和他的关系有点别扭,并且的我的书出版以来,他也没有就这本书接受过任何采访,没有回答过任何记者的问题。只是和记者谈过一次关于这本书,自他那以来的表现就好像我这本书不存在一样。(16: 20)
  施罗德:最近,他邀请我参加了一次聚会,我和他谈得很好,他和我的关系好像有所缓和。他告诉我,90%他的朋友是喜欢我这本书的,并且90%的朋友也认为巴菲特本人应该喜欢这本书,因此可以说,现在我和他的关系正在恢复正常状态。(16: 20)
  和讯网:最后一个问题。(16: 21)
  《潇湘晨报》: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您如何理解巴菲特曾经说过的这样一句话“Cash combined with courage in a time of crisis is priceless”。(16: 21)
  施罗德:多年以前,巴菲特跟我说过,在一场危机中现金加勇气是一个无价的组合。当时股票是很昂贵的,也没有发生过危机。在我看来,即使在股票很昂贵的情况下,巴菲特的主张也是不要降低自己投资的标准,他宁愿让自己的现金闲置也要等待时机出手,即要等到市场暴跌和出现股灾的时候,这样你就可以以勇敢者的形态出来冒险,或者是冒那些看起来是风险但实际很安全的情况,因此最近他投资了高盛、通用电气和另外几家企业,他购入了优先股,股息分别是 10-15%。(16: 21)
  施罗德:正是因为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手里掌握了大量的现金,他才有能力以富有吸引力的价格买入银行类股、美国国际集团、房地美、房利美等等这些有破产嫌疑或者是接受政府救助的金融类企业。我想,因为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在财务上是安全的,并且有能力在目前介入,同时在未来打下经营的基础。(16: 21)
  和讯网:看来股神巴菲特在中国是非常受欢迎,所以我们也才能从网友和记者中征集到这么多的问题,非常感谢爱丽斯对这些问题的一一做答。(16: 21)
  施罗德:感谢邀请我,我今天在这里也非常的愉快。(16: 22)
  和讯网:我们也祝愿《滚雪球》这本书在中国和世界都能取得非常好的销售成绩,我们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谢谢大家点击观看。(16: 22)
  施罗德:谢谢!(16: 22)
  施罗德:你好!(14: 39)
  和讯网:《滚雪球》是惟一一本获得巴菲特授权的传记,我们之前在网上征求过一些读者的信息,很多女性认为这是一本很有趣的书,但是有一些男性却认为这本书对巴菲特的投资策略讲解的很少,不能够使他们获得有关投资方面的知识和信息。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14: 40)
  施罗德:美国的《华盛顿邮报》把这本书称之为资本主义的圣经或者是资本主义的教科书。我想大家可以把这本书作为一个教科书,因为投资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并且需要研究和付出努力。很多很短小的书写如何成为亿万富翁,但是大家可以想想,如果一个人看很短的怎么操作股票的书就可以致富的话,那么世间的富人会很多的。(14: 42)
  施罗德:巴菲特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的人生中经历了成功和失败。他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很早研究投资的问题,他在年轻的时候就养成了非常好的习惯。作为他的传记作者应该把他的人生强项、弱点、成功之处和失败之处都反映出来。因此,作为读者无论得到的答案是深刻还是肤浅的,应该能够从中获得裨益。(14: 42)
  和讯网:据我们所知,您认识巴菲特先生已经十年已久了。我们很想知道为什么是你获得了唯一的授权写这本传记,而为什么不是别的畅销书作家或者是别的分析师?能否给我们回顾一下您和巴菲特先生的友谊。(14: 43)
  施罗德:我是在1998年首次与巴菲特相识的,当时我在一家名叫潘玮波(音)的金融公司工作,后来这家公司被瑞士的瑞盈集团收购了。在我收购的保险公司中有一家保险公司是被巴菲特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收购了。事实上分析这家公司的分析师有一大堆,但是我是唯一一个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决定对这家保险公司收购之后我继续进行了跟踪,而其他分析师都放弃了。后来我带了一群投资者前往奥马哈与巴菲特见面,这是巴菲特首次与投资者见面,当时他就认定我是唯一一个这样做的分析师,我也是唯一一个受到了他关注的分析师。因此,从那之后的五年,我一直与巴菲特保持了密切的联系,一直保持了密切的交谈。(14: 52)
  施罗德:我获得这样的机会的原因,第一,是我态度比较主动。我是唯一一个这样做的分析师。他也说过,他很喜欢我的写作方式。巴菲特本人曾经考虑过想写一本书,但是后来他不想写了,而我成为了写他的传记的人选,因为写他的传记的人是需要有一整套技能的结合。首先写书的人要了解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第二,写书的人要对保险有了解,因为伯克希尔.哈撒韦有50%的业务和保险有关系。第三,这个人应该了解投资,同时要了解巴菲特的投资。第四,这个人应该是熟悉巴菲特的人,并且写作风格也应该是巴菲特所欣赏的。(14: 52)
  施罗德:我有读过工商管理硕士,也有文学方面的背景。其他的作家也许很优秀,但是他们没有商业方面的背景和华尔街打交道的背景,因此我成为了写这巴菲特传记的几何体,因此我成为了这个传记的作者。(14: 5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价值投资商学院 Touzi.MBA

GMT+8, 2025-7-19 06:49 , Processed in 0.14272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