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6|回复: 0

中国潜在的金融危机及其防范

[复制链接]

55

主题

0

回帖

175

积分

积分
175
发表于 2021-6-1 10:53: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年来,世界金融动荡不安,从南美洲到美国再到亚洲,金融危机无处不在。2001年的阿根廷金融风暴席卷了南美多个国家,犹如推倒的多米诺骨牌,波及乌拉圭、巴西、智利等国家,“骨牌”效应正逐步显现。
  最近的乌拉圭金融风暴主要是在阿根廷经济危机的强烈冲击下,乌拉圭金融市场出现了剧烈动荡,国家外汇储备从2002年年初的30亿美元下降到6.55亿美元,银行系统个人外币存款流失30%,本国货币比索的贬值率达到了40%以上。乌拉圭金融市场动荡,随之出现储蓄挤兑,乌拉圭政府为了防止挤兑而发生金融系统全面崩溃,被迫宣布所谓’‘存款限额保护”政策,是指政府只对储户在金融机构的存款进行一定额度的保护,超过部分不承担赔付责任。
  金融机构破产时,政府的存款保险机构只赔付1000万日元以内的本息。如果储户在同一金融机构内有多个账户将合并计算。也就是说,金融机构破产储户可能失去限额以外的所有存款。日本经济界人士认为,只要日本金融机构不能很快恢复自己的信誉,日本政府不采取新的措施,日本银行业面临的存款“大逃亡”现象就不会停止,这必将对日本金融机构带来严重冲击也必将对亚洲金融带来严重影响。
  中国金融潜在着危机1997年至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给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必然要退出农村市场,农村信用社将逐步进人农村市场,承担起为农村服务的主角,这一进一退,使中国金融体系潜伏下农村金融危机问题。
  中国农业银行从计划经济以来,一直为农村经济服务,承担着很多政策性任务,资产状况恶化现象严重。如果农业银行退出农村市场,必然要背上消化历史遗留不良资产和开拓新业务的双重包袱,资信质量将因此而恶化。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在中国金融改革特殊时期产生的特殊产物,主要作用于农村政策性的需要,是国家专门的支农政策性银行,它的资金来源具有商业化存储的性质,而资金用途却具有政策化性。全国银行停业,激起了社会不满情绪,出现哄抢超市和商店现象,发生社会骚乱,全国范围的抗议活动和示威游行此起彼伏,市场风波不止,百业凋零,经济生活近乎瘫痪。
  同时,巴西金融市场最近的情况也很不乐观。巴西货币雷亚尔大幅贬值,国家金融风险指数却一路瓤升。拉美地区大国墨西哥最近两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不乐观,在这种严峻形势下,墨西哥各界担心南美金融动荡会进一步制约本国经济发展。
  美国由于2002年连续出现了几家原来一直被认为业绩相当好的大公司造假账事件,人们对美国上市公司和会计制度持怀疑态度,纷纷抛售股票,美国股市暴跌,震动全球股市下跌,给美国经济雪上加霜,带来很大打击。
  再看亚洲金融,作为世界经济大国的日本,金融机构出现存款“大逃亡”现象。无论是企事业单位存款,还是居民个人存款,都由定期逃向活期、由中小银行或地方银行逃向大型金融集团、由日资银行逃向外资银行。导致金融机构存款“大逃亡”的祸首是日本从2002年4月开始实施的“存款限额保护”政策。
  亚洲经济带来灾难性的打击。从那以后,世界经济一直不能太平,正处在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经济也受到很大的影响。与世界经济相比,中国经济仍然维持着较快发展势头,成为世界经济的亮点,非常可喜。但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世界金融动荡反映出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中国金融仍然存在着潜在危机,这并非危言耸听。
  一是巨额不良资产潜在着危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高达5成(远远大于中央银行估计的3成),如果按国际标准,我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技术上已经破产。目前,以内地银行的营运表现来看,很难在短期内压降不良资产(除非内地银行体系再获注资),达到国际标准要求。这个问题是一直困扰我国金融改革进程的最大问题。我国已经加人研叩O,一切经济行为都必须与国际接轨,如果以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与国际接轨的话,试想一下,作为我国经济支柱的国有商业银行还能存在吗?
  二是农村金融潜伏着危机。在银行商业化改革中,原来按计划经济模式划分的以农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中国农质,这根本上就存在着矛盾。当中国农业银行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分离以后,原有的“政策性银行投放资金,国有银行回笼资金”的良性循环被打破,政策性信贷资金大量流失,形成了隐患。农村信用社虽然早在19%年就与中国农业银行脱钩,但一直存在着割不断的联系,似分似连,其定位至今模糊不清。后2003年第1期翼尸陇)C丫胜SEARCH舀E幻花ORAT)ON探索嘴不滋来,其又被中央银行直接管理,似乎又成了中央银行的经营机构,监管上存在着很大漏洞,经营管理活动上又存在着过多的行政色彩,产生很多问题。如农村信用社违规经营现象十分严重,地下经营十分活跃。据估计,农村地区每年的资金流动就高达1000亿一2000亿元,如果处理不好,庞大的资金流动量可能会导致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大量地下资金违规流动,排挤国有银行在经济中的作用,干扰了国家金融的稳定运行和审慎监管,给我国的金融稳定带来很大的危机。
  三是金融开放后不可避免的危机。
  我国已正式加人WTO,金融首先要对外开放,到2005年金融必须全部对外开放,国家已很难进行“地方”保护。我国目前金融存在的危机有:金融体系的国际竞争力不强,在金融市场开放后会加大国有金融机构的经营压力,金融资产质量进一步恶化;隐性外债现象严重,有多头举债、投资结构不合理等隐患,存在外债规模失控的风险;资本账户开放速度如果控制不好,就会成为我国金融安全的隐患。中国金融开放进程中的风险问题的严重性在于,一旦开放进程操作不慎产生一些问题,很有可能因为与我国国内金融体系中原有的问题混合在一起而变得非常复杂。
  四是8万亿元的储蓄存款暗藏危机。我国银行一方面不良资产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储蓄存款每年快速增长,这里就暗藏着金融危机,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这种危机的可能性在加大。
  目前,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已达8万亿元,用句老套的话说这是关在笼子里的老虎,一旦这个笼子关不住老虎,一后果不堪设想。由于通货紧缩、投资不振,消费者没有适宜的投资项目,持币观望也是正常的事,一旦货币贬值、通货膨胀,8万亿元的储蓄存款也就不会安分守己了。特别是加人WTO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将发生联动,世界经济打个“喷嚏”,我国经济必将“感冒”。这样,笼中的“老虎”就很难被国内政治、经济所左右了,将受到世界政治、经济的影响。到那时,就不需要国家动员储蓄消费了。而是考虑如何正确引导“老虎”慢慢地走出来,处理不好就会发生危险。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居高不下,事实上我国公共债务和银行坏账的增加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地步。而我国之所以没有出现像外国那样的挤兑风潮,是因为目前我国公民相信政府对银行的支持能满足储户取回存款的任何要求,没有银行倒闭,储蓄在银行是安全的。但加人WTo后这种“公民相信”还能维持多久呢?如果一旦出现挤兑风潮,虽然银行在政府的支持下平安无事,但由于我国银行的大量不良资产不能被收回或变现,将立刻导致大规模的通货膨胀,同时很可能会出现社会稳定间题。
  五是资本外逃是中国金融大隐患。
  愈演愈烈的资本外逃,正在成为中国金融乃至经济的一大隐患。我国的资本外逃数额较大,问题日益严重。据估算,我国1987一1997年的11年中,资本外逃数额累计达2457.62亿美元,平均每年外逃223.42亿美元。最严重的1997、1998年资本外逃额就达364.74亿美元和386.37亿美元。而2000年则又高达480亿美元左右,比外商对华实际投资的407亿美元还要多。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仅次于委内瑞拉、墨西哥和阿根廷的第四大资本外逃国。
  中国金融危机的防范
     第一,保持银行业体系的稳定。稳定的金融体系在金融危机到来时能发挥很好的稳定作用,中国银行业在金融体系中担负着比发达国家更重要的角色,维护银行体系的稳定对于中国经济来说意义更为重要。一是降低企业的负债率。目前,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负债率仍然过高,必须降低贷款拖欠率和减少潜在金融危机的破坏性。二是减少银行不良债权和提高资本充足率。我国采取了国家注人新的资本金、再次剥离不良债权、银行自行消化等措施处置不良资产。现在正有一批外资金融机构积极介人我国不良资产处置,它们在处理不良资产方面有着雄厚资金、良好技术和大量经验等优势,再加上国家在政策方面的扶持,我国不良资产的处理状况会得到好转。三是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步伐。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支柱,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先进行内部组织结构的重组,建立科学的内控和法人治理结构,在组织体系股份化以后改制上市。国有商业银行要引进外部战略投资者,实行股权多元化,尤其是要将国有股的比例降低到50%以下。
  第二,将8万亿元储蓄逐渐“消肿”。为储蓄“消肿”不能简单地把资金从笼中赶出来,而要从社会的稳定和改革大局出发,为储蓄寻找安全可靠的出路,保证储蓄存款平稳过渡。对储蓄存款的分流要考虑到我国大部分储蓄存款是老百姓的养命钱,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到居民的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保障问题。所以,国家政策应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力争使居民储蓄平稳地向国债、企业债、证券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各种保险、上市公司股票、非上市公司股票等方面转化。目前这些投资方式中,除了国债外都有风险,在流动性和安全性二者之间难以兼顾。要想把储蓄资金引导出来,必须规范投资市场,降低投资风险,让投资者投资放心。特别要注意股票市场的规范,以免股市的大幅度震荡传导到银行。
  第三,采取适度松动的货币政策支持金融稳定。当前,我国的货币、信贷政策还过于保守,应进行适当调整,解决当前流通中货币供应量偏紧的问题,在“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框架内实行短期性适当放松,货币供应量应当“积极适应”经济增长,加大货币、信贷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国有商业银行应该增加贷款规模,信贷发放不能过分集中于大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企业,要对农民、民间、中小型企业给予更多的信贷支持,建立适应竞争和均衡发展的信贷结构,特别是中小企业贷款和消费贷款。
  第四,进一步深化改革,解决社会问题。目前我国经济表面上存在的主要矛盾有: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企业效益下降,财政收人下降。其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已开始进入“深水区”,必须进人攻坚阶段。为此,要重点解决好国有企业改革、低收人阶层的社会保障和提高农民收人三大问题,确保社会稳定。只有社会稳定才可能有效地维护金融稳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价值投资商学院 Touzi.MBA

GMT+8, 2025-7-19 05:54 , Processed in 0.09905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