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8|回复: 0

二战后第二次世界经济危机(1973 年到1975 年)

[复制链接]

56

主题

1

回帖

181

积分

积分
181
发表于 2021-6-1 10:57: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二战后第二次世界经济危机(1973 年到1975 年)
  从1961 年到1969 年,美国经济经历了一个长达8 年的繁荣期。危机使美国工业的工资成本有一定幅度的下降,美国的出口竞争力有所改善,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大力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越南战争不断升级带动军费支出猛增,国内需求不断膨胀,更重要的是,六十年代是美国企业设备更新的高潮,企业现代化投资占全部厂房设备投资的60%-70%,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率高达3.4%。这一繁荣期可分为两个阶段,1961 年到1965 年为第一阶段,经济增长迅速,物价比较稳定。此后投资过热,通货膨胀压力加大,至1966 年下半年即出现严重的生产过剩。就国际经济而言,1965 年上半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1966 年至1967年西德爆发经济危机,增加了美国进出口的压力。只是由于侵越战争升级,军费开支猛增,才阻止了一场危机的到来。代价是累计财政赤字高达604.5 亿美元,再加上信贷扩张,为70年代的恶性通货膨胀埋下了祸根。同时,美国贸易顺差不断缩小,到1968 年时已不到10亿美元,国际收支则连年巨额逆差。1969 年至1970 年,由于尼克松采取紧缩性政策,并开始分期从越南撤军,美国经济终于开始新一轮危机。危机从1969 年10 月到1970 年11 月止,工业生产下降8.1%,其中设备和耐用品制造业面临日本和西德的激烈竞争,降幅最大,分别达17.4%和15.6%。失业率上升为6.1%,而且带有长期性和结构性,1972 年经济进入新的高涨阶段后,失业率仍停留在5%的水平上。此次危机还伴随着严重的财政货币危机,通货膨胀加速发展,美元危机频仍。1970 年,美国财政赤字和国债猛增,国际收支逆差进一步扩大,黄金储备急剧减少。
  但是,这次危机对西德和日本的影响仍然较小,虽然德、日两国生产亦一度有所下降,但是它们的国际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由于德、日两国经济增长的带动,加上美国政府所采取的美元贬值、减税、扩大政府支出、加速折旧等一系列措施,美国的危机亦得以摆脱,从1972 年起,美国工业生产又进入周期性高涨。
  这次高涨持续了23 个月。由于美元贬值,美、日、德之间的竞争进一步激化。为增强各自的竞争优势,除各国货币竞相贬值以外,各国制造企业纷纷开始向海外迁移,世界市场需求进一步萎缩。因此,全球范围的生产过剩加速到来。终于,1973 年12 月,一场二战后规模最大、程度最深的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了。
  触发这场危机的是石油涨价。1973 年10 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石油售价从每桶2.48 美元上涨至11.65 美元。在一个需求螺旋萎缩的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暴涨使需求萎缩突然加剧,生产过剩的危机爆发了。
  在美国,危机从1973 年12 月持续到1975 年5 月,GNP 下降了5.7%,工业生产下降了15.1%,其中建筑、汽车、钢铁三大支柱产业受打击尤为严重。固定资本投资共缩减23.6%,企业的设备投资1975 年比1973 年下降48%。企业和银行倒闭均创下战后的空前纪录。失业率高达9.1%,失业人数达825 万。道?琼斯指数从1973 年1 月到1974 年12 月下跌达41.9%。而与危机相伴的,则是更加严重的通货膨胀。1974 年美国消费物价上涨11.4%,1975 年上涨11%。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同时在1973 年12 月爆发经济危机,又在1975 年春或夏走出危机。
  日本受危机的打击更严重。因为日本的石油几乎全部依靠进口,石油价格暴涨后,不但国内需求萎缩,而且国际收支出现困难。日本工矿业生产指数下降了20.6%,超过其他主要工业国。纺织、造船、汽车、钢铁、建筑等主要工业部门生产均大幅下降。1974 年,日本企业倒闭数创战后最高记录,达11738 家,倒闭企业的负债总额比1973 年高88%。1975 年倒闭企业超过1.3 万家,刷新了记录。这一规模较大的企业也在这一轮倒闭风潮中倒下,如阪本纺织公司,东京钟表公司,“兴人”公司等。其中仅“兴人”公司一家即负债2100 亿日元。官方公布的完全失业人数高达112 万,也创战后最高记录。
  英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1%,其中粗钢产量跌到12 年来的最低水平,小汽车产量下降了12%。大批企业倒闭,565 的企业开工不足。危机中最高失业月份的失业人数达125 万。
  企业纯利率从1973 年的7.8%下降到1974 年的4.9%和1975 年的3.6%。英国股市崩溃,1974年12 月股价比1972 年8 月的最高点跌落了76.2%。由于英国工业国际竞争力低下,危机期间贸易逆差上升到123 亿美元,比1973 年增加了115%。在生产下降的同时,1974 年消费者物价上涨率却高达15.9%,1975 年又增加到24.3%。批发物价指数更高,1974 年达48.9%。
  西德的工业生产下降10.9%,首次达到两位数;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8.6%,失业人数增至119.4万,失业率从1972 年的1.1%迅速上升到1975 年的4.7%。但总的来看,西德受影响的程度比美、日、英等国轻。
  为摆脱危机,美国的对策是赤字财政。1975 年财政赤字高达532 亿美元,是二战后赤字最高年份1968 年(当时正值越战高峰)的两倍多,而且此后财政赤字基本上是有增无减。
  西德三级政府的财政赤字从27.8 亿马克增至585.5 亿马克,而1966 年到1967 年危机时财政赤字最多仅为70 亿马克。英国着重控制通货膨胀,通胀率从1976 年的16.5%下降到1978年的8.3%,而代价则是经济增长缓慢,工业生产直到1978 年才恢复到危机前的最高点,失业率也一直保持在高水平上。
  日本的应对措施看来最得力。在萧条期间,日本企业减量经营,抑制企业规模的扩大,同时加强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生产能力数量扩大的投资占设备投资的比重1965 年占57.5%,1971 年为49%,1975 年下降为24.3%,1978 年更降为15.3%。经过技术改造,日本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幅下降,其中人事费下降27.8%,金融费节约27%,库存费用节省8.9%,营业所和工厂关闭节减费用9.5%,其他费用23.9%。以钢铁工业为例,连铸比从1973 年的21.2%提高到1980 年的60.7%。日本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下降到0.35-0.4 之间,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平均为0.76。这样,日本既有效地抑制了生产过剩,同时又增强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顺利渡过1980 年-1982 年世界经济危机奠定了基础。
  越南战争, 美国经济, 美国政府, 贸易顺差, 尼克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价值投资商学院 Touzi.MBA

GMT+8, 2025-7-19 03:15 , Processed in 0.11019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